火鍋由來|傳承千年的火鍋文化和各式火鍋料

火鍋由來|傳承千年的火鍋文化和各式火鍋料

每到冬天天氣轉冷,總想來點熱呼呼的暖暖身子,首先想到的就是鍋物啊!不管是羊肉爐、薑母鴨、麻油雞,講究燉煮美味補身湯品;還是各式麻辣鍋、泡菜鍋,享受涮肉片和燙火鍋料,邊吃邊煮還同時圍爐聊天的溫馨感,就是在冬天必備的聖品。

而最早是怎麼開始有火鍋文化的呢?就讓我們從熱滾滾的湯底中,挖掘潛藏的文化寶藏吧~

熱騰騰的火鍋是華人冬天常見的圍爐美食,透過邊煮邊吃的方式聞名的料理形式

火鍋從什麼時候開始?

早在商周時期,就有用鼎生火煮肉的文化。

而到秦漢時期,漸變為在鍋內用沸水燙熟肉的「濯」,和現今的火鍋煮法極為類似了。

火鍋也和祭祀文化有關,「鳴鐘列鼎」就是當時祭祀時把食材燙熟,結束後分食的意思。

火鍋又分涮涮鍋和煲湯

就像前言提到的,鍋物又分不同的種類,有些重視邊煮邊吃的過程,就像現在常見的「涮涮鍋」一人一鍋的「日式火鍋」,也有把所有食材都煮熟,僅用爐火保溫加熱的「煲」,麻油雞、羊肉爐都屬這一類。

各式各樣顏色和款式的火鍋料,以白肉魚魚漿製作而成,加入食用色素、腐皮、魚卵製成不同風味的火鍋料

常見火鍋料,你叫得出名字嗎?

煮好就像馬卡龍-蛋腸

基隆有名的在地小吃蛋腸,顧名思義是用蛋液作為內餡,灌入腸衣當中,外表像是黃色的香腸,通常會切成小段下鍋煮,由於煮的時候腸衣會縮起來,煮好的樣子就像馬卡龍一般。

由於蛋腸保存不易,全台幾乎只有在基隆滷味攤和火鍋店能找到,有機會到基隆旅遊的話不妨試試看喔!

用蛋液作為內餡,灌入腸衣當中,外表像是黃色的香腸,通常會切成小段下鍋煮,由於煮的時候腸衣會縮起來,煮好的樣子就像馬卡龍一般。

魚餃蝦餃燕餃,怎麼分不會搞混

火鍋料的常客就是各種餃類,但菜單上的魚餃蝦餃燕餃總讓人分不清楚。

  • 魚餃:外皮和內餡都加入了剁碎的魚漿,在外皮混合魚漿、太白粉和少量的高筋麵粉,而內餡多半會混入蛋白質較多的豬肉,形狀最常是捲曲的圓型,像是小官帽一樣。
  • 蝦餃:把魚改為蝦子,但因為蝦子的蛋白質更少,皮又更輕薄,所以要自製的話容易破難度高,形狀常是捲成長條狀
  • 燕餃:燕餃可就不是有加燕子了,而是因為形狀像是福州菜「扁肉燕」,內餡常填入剁碎的豬絞肉。
  • 蛋餃:外皮使用蛋皮代替魚漿和麵粉作的麵皮,內餡包入豬肉餡,甜甜的口感很受喜愛

而魚漿就這樣被廣泛的用做各式各樣的火鍋料,從正統日式的鱈魚漿製成的甜不辣、魚板,到各種創意包餡的火鍋料,都是冬日火鍋裡活耀的食材。

魚餃:外皮和內餡都加入了剁碎的魚漿,在外皮混合魚漿、太白粉和少量的高筋麵粉,而內餡多半會混入蛋白質較多的豬肉,形狀最常是捲曲的圓型,像是小官帽一樣。

蝦餃:使用蝦漿,但因為蝦子的蛋白質更少,皮又更輕薄,所以要自製的話容易破難度高,形狀常是捲成長條狀。

燕餃:形狀像是福州菜「扁肉燕」,內餡常填入剁碎的豬絞肉。

蛋餃:外皮使用蛋皮代替魚漿和麵粉作的麵皮,內餡包入豬肉餡,甜甜的口感很受喜愛

魚漿還能做蟹味棒、魚卵捲

火鍋跟關東煮都常出現的蟹味棒、魚卵捲,同樣都是用魚漿製成的,用食用色素和魚漿壓製成不同的形狀,因為魚漿甜甜的口感也飽受小朋友的喜愛。

使用魚漿和魚卵製成,較常和魚板搞混,口感有嚼勁

蟹味棒使用魚漿和色素製成,是台灣小火鍋數一數二常見的火鍋料

同樣用魚漿製成的魚包蛋,也有海鮮包、沙拉包、起司包的分支,包餡一直都是頗受好評的類型,但由於很燙口而另有盛名。

使用魚漿中間餡料包入魚卵或是有加入沙拉醬的餡料,魚包蛋算近年才有的火鍋料類型,以燙口聞名

 

台灣的火鍋醬料,不能少的沙茶味

台灣常見的小火鍋,最重要的不外乎就是醬料吧,基本款醬油、辣椒、青蔥、蒜末,進階款有蘿蔔泥、花生粉、黑白醋,還有少不了的一味沙茶醬。

混合魚蝦和油,吃起來甜鹹又富有鮮味,是不少老饕的心頭好。

 

看完有沒有一種很想吃火鍋的感覺呢?趁周末又要變冷了趕緊找三五好友一起吃個鍋,不過也要注意醬料和火鍋料要適量,能選擇肉片和蔬菜的話更好,才不會飽餐一頓之後腹債累累啊~

麻辣湯底更暖辛,圍爐就用麥椒麻

零失敗火鍋湯底這樣做,麻辣醬與高湯用5:1比例熬煮,可以另外多加八角花椒增加中藥香,用大火煮滾15分鐘就可以加喜歡的火鍋料,香麻開動!>> 現在就把麥椒麻帶回家

加入好友

點我加入好米芽LINE@,接收當季食材資訊、健康養生議題,又能拿優惠券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