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食」的健康養生 | 節氣可以這樣吃

花叢

節氣,除了是農業活動重要的耕種指標之外,更是預告天氣變化。在新春迎來新的一年,除了進補以及圍爐團圓吃年夜飯之外,也可以來規劃新的一年如何「食」的健康又養身。

07立夏水蜜桃
(每個節氣都有適合吃的食物之外,不同季節也有盛產的蔬果生鮮可以一飽口福,圖片來源:https://flic.kr/p/9ECg6E)

春、夏、秋、冬,每個季節都有各自的特性跟脾氣,時常聽到老一輩的人或是中醫說,在哪個季節吃什麼比較補、養生,其實都跟千年前古人的智慧有關呢!也就是所謂順應「二十四節氣」改變作息和飲食的養生之道。

二十四節氣原本是用在黃河中下游農業活動,它就像一個座標,每個節氣代表一種特定的氣候現象,人民會結合當地的天氣氣候特徵,從節氣中找到適合農事程序的時間。

而節氣是按照農曆,透過長期觀察季節的變化,名稱所代表的意義,除了有「季節變化」、「氣溫變化」、「降水量」還有「物種現象跟農事活動」等等。

在現代,農事活動仍然會參考二十四節氣運行,而中醫的理論體系中,醫生也會考慮節氣,透過結合天氣特徵跟病人病徵來判斷疾病。

今天來跟大家介紹幾種節氣,以及怎麼配合節氣特徵來吃的養生~

立春

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首位,在這個時刻,萬物在寒冬後漸漸甦醒,人體同樣經過冬天的收藏、養護,應該多吃些時令食物,並讓「陽氣」發揮,以適應氣溫變化。

「陽氣」是指肝臟等組機在進行各項生理功能時,所產生的氣體,與人體的熱量共同維持體溫的恆定,防止外部的病菌入侵;春季氣溫上升後,細菌、病毒等微生物也開始活躍,容易使人生病,所以吃一些能幫助聲發陽氣的食物十分重要!

  • 約國曆2月4~5號
  • 推薦飲食:立春適合多攝取胡蘿蔔、菠菜等富有維生素A的黃綠色蔬菜,可以保護和增強呼吸道黏膜,對抗各種病菌侵襲。
  • 辛甘發散性質:香菜、韭菜、洋蔥、芹菜、竹筍,可以生發陽氣。

大暑

大暑,會用「大」字,因為它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。此時要多進食具有消暑功效的食物,古人有「暑天無病三分虛」的說法,熱的天氣容易出現頭暈、心悸、胸悶、出汗的症狀,老人、兒童和體虛氣弱者更難抵禦酷暑,因此須多補充身體的氣津以防中暑,還要補充水分呦!

  • 約國曆7月23~24號
  • 清暑藥茶:菊花茶、金銀花。
    菊花有清熱、解毒、降血壓的作用,可以舒緩夏天炎熱引發的頭痛。
    金銀花又名忍冬,同樣能清熱解毒、通經活絡,可以泡水直接引用或是加入茶葉中。(因為都是偏涼性的植物,體質較虛寒的人比較不建議喔)
  • 苦味食物:如苦瓜、苦菜、苦蕎麥等,苦味食物可以解熱、消除疲勞,也可以增進食慾,健脾開胃。
  • 清淡的食物:山藥、牛奶、豆漿、百合粥、木耳、蓮藕。

立秋

炎熱的夏天過去,剛邁入秋季時,夜晚雖涼爽,白天氣溫仍高,氣候乾燥,每日頻繁的氣溫變化下,起居、飲食方面都要特別注意。

立秋後氣溫不會下降很快,除了怕日夜溫差外更要擔心秋老虎的侵襲,因此飲食上應該秉持「燥則潤之」的原則。

  • 約國曆8月7~8號
  • 食物:瓜類,瓜類食物有消暑、清熱作用,西瓜、黃瓜都是好選擇。
    西瓜有大量水分,可以補充銀養、改善脫水,是能解渴解熱的水果;黃瓜同樣能生津止渴,還能幫助人體排毒。

白露

白露是真正涼爽秋季的開始,秋季容易口乾舌燥、口角發炎、喉嚨痛、咳嗽及過敏,而早晚的氣溫低,容易引發風寒感冒,或是舊病復發。

天氣逐漸變涼,「陰氣」慢慢增加。「陰氣」和前面提到的陽氣相輔相成,在人體裡抑制陽氣、消除熱量,有涼潤和寧靜的作用,這時要少吃涼性的食物,西瓜、瓜果類、生菜沙拉等,會傷脾胃的陽氣,都要盡量少吃。

  • 約國曆9月7~8號
  • 推薦飲食:桑菊茶、蜂蜜水:潤燥秘方,桑菊茶可以潤肺止咳,蜂蜜水則是能潤腸、滋潤肌膚。

大雪

大雪後,天氣會越來越冷,氣溫驟降容易咳嗽、感冒,是進補的好時節。陽氣容易耗損,要多驅寒、保暖,尤其頭部、胸部、足部要做好保暖之外,飲食也要注意。但進補不是指大量吃營養價值高的食品,而是要調節飲食、適應溫寒等綜合的方式,在進補陽氣的同時也要注重陰氣,陰氣的充沛也有利於陽氣生長。

  • 約國曆12月7~23號
  • 飲食:柑橘類,可以防治鼻炎、消痰止咳;蓮藕:冬季天氣乾燥,進補過熱常造成人體上火,蓮藕可以潤燥,煮熟後由涼變溫。

其實現在人大多在室內長期久坐,要保持身體健康的方法除了多站起來動一動之外,更可以多吃當季的蔬果,適量攝取,大多就能補充當季所需的營養了,好米芽還是要提醒大家,吃的健康吃的安心唷!

加入好友

發表迴響